書中的九個故事幾乎都是求學階段的孩子與家長(尤其是母親)之間的角力,這時期多半與升學脫不了關係,但作者筆下這些扭曲的親子關係,並不全然肇因於考試。所以,我對封面上這句「被考試綁架的家庭故事」抱持疑惑。

不過,取紀伯倫〈先知 ‧ 論孩子〉中的詩句作為書名,倒是很切中意旨:「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他們是藉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摘錄)

雖然我也曾對自己成長過程中父母的種種干預感到埋怨,欲罷不能看完這本書,慶幸自己只不過遇到那麼一丁點破事,譬如不讓我考舞蹈班、逼我退出熱舞社等,跟故事中主角的遭遇相比,完全不算什麼。

幸福果然是比較出來的。就像囧星人說的,從閱讀中找到比自己更慘的人 XDD

有些人生下孩子之後,不願履行父母的職責,有些人則是窮盡所能將此二字所賦予的意義極大化... 

過猶不及。

坊間流傳著許多教養書,親子議題跟兩性教育的講座一樣趨之若鶩。孩子的確幼小,但父母也不見得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有把握,甚至只是盲目地相信所謂的專家理論、或成功者的現身說法。

第298頁:『我們服膺一套教育方法,往往是因為這方法教出了「一個」成功的小孩,坦白說,這樣的想法其實很空洞。把小孩好的壞的打包成一團,再歸因於「父母的管教」,不僅忽略了其個人特質,也忘了把他所處的環境納入考量。一樣的教育方法,可能打造出一個世俗眼中的成功模範,也可能將一個小孩的天賦摧殘殆盡。只是這些小孩的故事沒人關心,人們不喜歡失敗的例子,只想傾聽教育神話。』

第318頁:『每一個小孩,或者該說每一個人,有其存在的獨特性。有太多父母執意要小孩去臨摹其他人的行為,複製類似的成功經驗,去追求他們眼中的理想人生,圓滿他們年輕時未竟的夢,甚至是驅策小孩成為「第二個自己」。彷彿一個生命的誕生,是為了滿足、成就另一個生命。』

曾經,在懷胎分娩前的願望只希望孩子健康平安地長大,不知不覺期待越來越多:希望孩子長得像大樹一樣高,能達到金字塔頂端的成就更好,起碼不要輸給隔壁鄰居家的阿貓阿狗。期待膨脹成了一隻巨獸,吞噬了簡單快樂的親與子。

有幾句可怕的話是這麼說的:「我們都是為了你好」、「我們吃過的米飯比你走過的路還多」、「我們這麼愛你怎麼可能會害你」、「等你長大以後會感謝我的」...還沒步入青春期的孩子顯然還沒成熟(physically),但步入社會多年的成人就真的懂比較多嗎?起碼從身為父母的那一天起,面對的挑戰恐怕是前所未見的。

第324頁:『在我與家長接觸的經驗中,很多時候我可以看見他們的無助,他們被眾多輿論給干擾到無法做出決定,四面八方的壓力在敦促他們成為「更積極」的父母。』

我很同意教養的重要,照顧孩子並不只是生出來、預防針有打、三餐有餵、發育沒有遲緩、保持呼吸吐納就算完事。

一旦把孩子視為"所有物",而非獨立的個體,所有要求與順從將可能被無止盡放大...

第162頁:『父母的言行態度,隨時隨地都在影響小孩子的每一個動作;而父母本身,可能也深受上一代父母的言行態度所影響。』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到底該如何展開,身在其中又要如何自處?這的確見仁見智。雖然不看Wstyle的商品穿搭直播,但我很喜歡周小葳跟女兒咩姊的互動,那種像是好朋友姊妹淘的親密,在我們家中是不可能出現的。

某些人堅持父母應當保有威權,才能在適當的時機發揮管教的功效。...這或許也是見仁見智。

每個人、每個家庭的狀況都是獨特的。在我們猶疑時參考旁人的經驗,調整掌舵方向、拿捏執行輕重,奮不顧身地向前衝,有時也該停下來,如同作者書寫這本書所要傳達的提醒,「靜下來,好好想想,把小孩帶到這世界上的初衷」

 


arrow
arrow

    有型的Bao小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