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有人跟我一樣:

乍見《雪球速讀法》,立刻聯想到中學 填鴨 時代讀過的三民國學常識套書?XDDD

我承認的確因為上述心理陰影,有好一陣子對這本書提不起太多興趣。

不過根本原因,應該還是我對「速讀」沒有太多好感吧!

從小就屬於看書速度偏快的一群,但比較像是狼吞虎嚥的那種,一想到如果再更快、不就更糟糕了嗎?所以敬而遠之。是說也沒成功取得「快讀」與「理解」之間的平衡,反而陷入覺得自己不足但看了書也還不是都忘光一點路用也沒有的窘境.。那.....就不如忘記閱讀這件事吧 (誤)

這兩年慢慢拾回這項嗜好,累積的待讀書堆日益增加,購買的速度永遠追不上讀完的速度,也是很令人發愁。再次看到囧星人的介紹,反省自己不該被書封設計左右,決定訂一本作為2018年閱讀清單中必須先行完成的任務。

不讀則已,一讀驚人。真心非常推薦。

這本書洗刷了我對「速讀」偏頗的刻板印象:迅速地讀完書,而且不求甚解。

作者宇都出雅巳在書中反覆提倡的概念是,

速讀能力= 速讀技巧 x 雜學資料庫 (知識、資訊、經驗)

尤其強調「資料庫」的重要性,這也是常被普羅大眾所忽略的。

吸收熟悉領域、主題的資訊總是比較快,即使換成不是母語的英文好了,就算並非每個字都認識,但大致上也能推敲出大概意思。熟能生巧,跨越初始生疏的障礙,才有機會領略如滾雪球般高速奔馳的暢快的一天。

讓我想到不久前看過的這篇文章:綠角的選書與閱讀秘訣(Greenhorn's Tips for Choosing and Reading Books)。在綠角的財經筆記部落格中,不只有金融相關文章討論,豐富的書籍讀後感更是包含了財經類與非財經類書目,非常令人佩服。

針對各種好奇的提問,綠角本人的回應只有兩個字:多讀。

『慢慢的累積閱讀量,慢慢的,你會發現自己愈看愈快』,『不僅英文閱讀速度是愈看愈快,中文也是』。還有,『持續性比較重要。就算中間因事打斷,你也願意再把書拿起來看,這才是閱讀量的根本由來。』

說穿了很簡單,這就是綠角所謂的沒有祕訣的秘訣。

因為過去的付出打下了基礎,建立了資料庫,我們才能在今日、甚至是未來的每一日,迅速提取並好好運用。

但... 萬事起頭難耶,從零開始打造資料庫?

有甚麼好方法可以讓我們在面對一開始的障礙時,負擔少一點還能事半功倍?

作者提出了「雪球速讀法」──

首先濃縮起步的閱讀範圍,要先認識書名、封面,再擴及目錄、前言、序文、後記,然後是內文的標題與關鍵字;以上皆必須反覆數次甚至十遍。預計花三十分鐘"看"完一本書:前十五分鐘了解整體架構,後十五分鐘重覆閱讀深入細節。

要點就是「高速」與「大量循環」。

宇都出雅巳打破了我對速讀的刻板印象,同時讓我正視"字斟句酌的精讀=吸收更完全"的錯覺。

「雪球速讀法」所強調的「高速」,乃是為了之後的「大量循環」,而非比拚誰能夠創下金氏世界紀錄。

先跟一本書的目錄、前言、序跋混熟,形同了解一本書的梗概,接著研讀細節才不會迷失方向。這不就是心智圖的繪製原理嗎?想我以前在學校K書讀論文,也是運用同樣的方式啊!反而是拿起所謂的"課外書",覺得非得一字一句細細讀,才會成果豐碩。(殊不知常常在某些陌生的難關卡住)(一卡就是____過去)(時間一久恨不得卡關書自動消失)

看完此書,實測當然是必要的。我先找了兩本被我數度推遲始終看不完的書開刀:用「雪球速讀法」的概念,讀完了去年火紅的《情緒勒索》,目前正在向擺了更久的《最有生產力的一年》進攻。

一本書超過三十分鐘,那又如何?「雪球速讀法」的精義在於有效率地累積充實資料庫

『實際上閱讀某本書所花的時間是十分鐘,還是三十分鐘,取決於以往的閱讀經驗中累積的資料庫,與你過去的閱讀量息息相關。閱讀這本書,累積新的資料庫,並使舊的資料庫發生變化,這又會影響到未來的閱讀經驗。』

一旦過於強調「速度」、偏重「技巧」,「閱讀的目的」就被拋在腦後了。一味求快,恐怕真的落於一知半解的境地,而我們大家所希望的,其實都是又快又好吧?

因為這本書,我終於重新認識了目錄、前言、後記存在之必要 XDD

不過「雪球速讀法」較適合應用在知識類書籍。

讀文學作品,還不就是為了字裡行間醞釀出的氛圍啊,遣詞用字都有趣味,太高速不宜;而且,光看文章標題常常也不知所以然吧。但如果小說破梗了還願意短時間重覆讀好幾次... 當然也是個人喜好啦!

 

 

p.s. 我也按照作者的建議把書堆的擺放方式調整了一下:

(待讀當然不只這些!只是出現在椅子上的冰山一角而已...)

 


arrow
arrow

    有型的Bao小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