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用雪球速讀法看完的第一本書。

隨著書的熱銷,「情緒勒索」這個詞也開始大量出現在生活周遭,雜誌文章、社群媒體的貼文等等。乍聽很學術、很高級,但會不會不小心就誤用了?精準的定義是什麼?我覺得,實在很有必要找這本書來看一看。

情緒勒索,其實是二十年前知名心理學家蘇珊‧佛沃在著作(Emotional Blackmail: When the people in your life use fear, obligation, and guilt to manipulate you)中提出的概念,她的書也有中譯本喔! 不過四百頁實在頗大本...

這本《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除了頁數少一半的誘因(誤),第二篇推薦序定義了「情緒勒索」並列出重點整理 寫序等於寫書摘的概念所以看這4頁就好連書都不用看了(大誤) ,讓讀者在接下來的主文閱讀能更好上手。

作者周慕姿以貼近華人文化的視角書寫,列舉的情境都熟悉地嚇人──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藏有「情緒勒索」的危機,有時我們是被勒索的對象,有時卻也不經意化身為勒索者──原來這是一個如此切身而重要的議題。

無論是勒索者或被勒索者,本身都具有某些特質,才促使「情緒勒索」得以成功。如果我們對這些狀況多加留意、甚至自我調整,將可阻止更多「情緒勒索」的產生,避免人與人之間的美好被無情地破壞。

周慕姿在書中明白地寫道:

"我們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但不為他人的情緒負責。"

"如果我犯了錯,那是我沒做好,並不等於我這個人不好。"

"勇敢面對、說出自己的情緒。"

想起不久之前跟朋友的對話,其中一句「家教太好的小孩才會常常有虧欠別人的感覺」,讓我瞬間語塞。她其實是稱讚,但總覺得哪裡不太對、也完全高興不起來,現在我終於曉得癥結在哪兒了... 老覺得是自己的問題、把別人的喜怒哀樂攬到自己身上、只要別人好自己犧牲一點沒什麼,這些絕對不代表教得好,只能說是將「表面儒家文化」執行地很徹底。

我反而覺得,培養出自我價值感低落的教育,是失敗的,是家庭、學校與社會必須共擔檢討的。

不過只要是人就會犯錯,父母、教育工作者、賢達長輩們,看似德高望重的上位者並非就能提供適切的引導,反而可能囿於普世價值的框架,讓事情變得更糟。多年前一場齟齬,我收到了數封毫無溝通意味、純粹單方向洗腦的信件,最後一封的末尾寫著:「若妳仍執意去,爸媽不會生氣,只會祝福,但我們會一輩子擔心妳的決策模式,唉!」

從後續發展看來,我違反了父母的旨意、看似沒有被威脅成功,但就如同每場「情緒勒索」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即使細節隨時間淡忘、被傷害的感覺則會留下。事過境遷再重溫當年的字句,雖然可以理解相互的立場,依然不能認同張揚著善意的旗幟卻訴諸語言暴力。

有些事我們無法選擇也無能改變,但我們可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推薦這本好書──讓人能靜心思考、檢視與他人相處時的盲點,珍視自我價值,拒絕情緒勒索。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情緒勒索 emotional blackmail
    全站熱搜

    有型的Bao小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