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004

直到看完這部膾炙人口的口碑大戲,才對賈靜雯獲得最佳女主角服氣。雖然我私心還是把票投給《雙城故事》的曾珮瑜啦。

賈靜雯飾演的宋喬安是我們一般人較能理解、付出同情的被害者家屬樣貌:充滿負罪感、受創之後性格大變、靠工作與酒精麻痺深陷陰霾的自己。

至於加害者家屬呢?

在罪孽深重的犯行當前,選擇無視與不諒解比較容易,把埋怨的對象範圍擴大,似乎能讓悲傷憤怒的情緒宣洩地快一些。而且加害者周圍的人,或許直接間接影響了他的作為,視為同一個群體一併討厭,也是可以理解的人性選擇。

常被歸類為「與加害者同一夥」的這群人,《與惡》幫他們摘下了面具,有血有肉的本性其實跟你我沒有什麼不同,粗暴的二分法反而讓他們因標籤深受其害。這些平常無意撥時間了解的角色,包括殺人犯的家屬李大芝(陳妤飾)、精障患者的家屬應思悅(曾沛慈飾)、以及人權律師王赦(吳慷仁飾),是我看完《與惡》印象最鮮明、感觸也最多的。

這個社會、這個世界的複雜實在讓人難以相信老天有眼,不只從物質環境、家庭組成的差異切入,再看有人呷菸喝酒卻安康活到老,有人一生病就是思覺失調症──這個飽受歧視與疏遠的身心狀況。

「為什麼是我?」

「可能因為你比較勇敢。」

看了劇中社工宋喬平(林予晞飾)與應思聰(林哲熹飾)的對話簡直一秒噴淚,我又想起《誰是被害者》中那幾位千瘡百孔、不想再繼續勇敢的靈魂們。在磨人的日常瑣碎中,需要一定的意志力才有辦法堅持這樣的信念。

追劇中小燈泡案兇手判刑定讞,不久台鐵殺警案一審無罪出爐,社會輿論嘩然並群起攻之...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鄭捷伏法後恍惚間幾年過去,我們與惡的距離,更近還是更遠?王赦的醉後吶喊「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彷彿還迴盪在耳際,如今有人能給出標準答案了嗎?

在我們抱怨批評的同時,捫心自問曾否付出了相應的努力,抑或只是出張嘴等著坐享其成──我就是想要歲月靜好,負重前行還是讓其他人去吧。

修法、打官司、與精神病對話,對一般人來講都太遙遠,但我們可以做的很簡單:對身旁的人事物釋出關心,收回冷漠。小丑,不是一夕之間變身的。


arrow
arrow

    有型的Bao小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