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女主角的"瞬膜照都會一驚!心漏跳一拍那種感覺。知道是白色隱眼之後頓覺沒那麼可怕... 不過還是很佩服劇組的點子,安插這個橋段與營造效果之成功。

〈孔雀〉是這系列五個短篇中,我唯一看完聯想得起來原著故事內容的 (書到底都讀到哪兒去了囧)。雖然跟書寫的剖析角度不太一樣,但挺喜歡改編成戲劇後宛如現代寓言般的呈現方式。結局令人悵然,不過如此安排更凸顯了此劇的主旨:你,願意拿什麼來交換?

劇中的母親,不惜一切只為了將自己的孩子推向跟自己不同的道路──只要想到那些閃閃發亮的未來,眼前再怎麼辛苦都可以咬牙吞下去,少一點親子相處闔家歡聚又何妨。誰的生活沒有失衡?問題在於執念太深,忽略了女兒的求助、丈夫的提醒,走火入魔的下場就如同《上流兒童》

有些事一旦發生,就再也無法挽回...

記得國中時期最常被犧牲掉拿來補強國英數的,都是那些升學考試沒有列入的術科,音樂、美術、體育、家政、工藝。學校老師們心照不宣的默契,無非是希望換來放榜時填好填滿的前三志願;只有督學來訪時恢復"正常"的上課模式,反而成為求學中少見的"不尋常"時刻。

於是琅琅上口的五育並重、品學兼優,默默地變成了學期成績單上沒有經過驗證的空泛評語。總要等到遺憾發生,那些傾斜的、扭曲的什麼,才擁有被檢視的機會,抑或乾脆被選擇性遺忘。

學校教育如此,生活中的大小關卡亦是。

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權來權去還不都是希望自己關心的人/事/物有好結局。至於其中的價值判斷如何決定?也許有客觀標準參考,但摻雜的變數實在太多,終歸還是很主觀的、取決於當事者的智識水平與人生經驗。

必須做出抉擇的當下,的確需要有足夠的樂觀支撐才能跨出去,而接下來就能一帆風順嗎?關鍵在於本身的洞察力與思考習慣,能否突破用天真包裝的蒙昧、適時地調整修正方向。冷眼旁觀時,我們都曉得往後的發展並非就能如願,卻往往一廂情願、當局者迷。

至於為何用孔雀來當作劇中魔物?(誤)

嗯... 我猜應是孔雀老用牠鮮豔亮麗的羽毛作為手段,包括求偶時吸引雌性、以及嚇阻敵人時的防禦之用。無論是目眩神迷或心生畏懼,均呼應了劇中人物所追逐的那些,昂貴禮物、高檔餐廳、私校名氣、滿百升學率,等等華而不實的表面意象。

話說我以前對這種禽類沒啥感覺,看到孔雀開屏也覺得還好、大概高興個兩秒而已。看完這部短劇之後,默默地扣了一點分,連去動物園探望這個邪惡的傢伙(?)的興致都沒有.... 哈哈哈哈哈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有型的Bao小姐 的頭像
    有型的Bao小姐

    Bao's Minority Report

    有型的Bao小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