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三月中改用照片做飲食紀錄,真的比打字方便很多!雖然起初常會忘記拍照環節就開動,養成肌肉記憶就鮮少漏掉了。
回顧我的早餐史,約莫是2022年底開始加入麥片這項選擇,頻率逐漸增高,直到2023年再度吃起優格後才成為固定班底,目前的狀態可說是八成以上的早餐都是隔夜燕麥片。簡單的事情重複做就會變專家,那麼我現在自封達人,應該不過份吧哈哈。那麼就由前輩我分享一點心得,各位新手小白們集合囉~
2024年三月中改用照片做飲食紀錄,真的比打字方便很多!雖然起初常會忘記拍照環節就開動,養成肌肉記憶就鮮少漏掉了。
回顧我的早餐史,約莫是2022年底開始加入麥片這項選擇,頻率逐漸增高,直到2023年再度吃起優格後才成為固定班底,目前的狀態可說是八成以上的早餐都是隔夜燕麥片。簡單的事情重複做就會變專家,那麼我現在自封達人,應該不過份吧哈哈。那麼就由前輩我分享一點心得,各位新手小白們集合囉~
在愛買看到的優惠三件選之一,日本廣島牡蠣,替家常菜加點變化。
腦海中的料理方式只存了炸牡蠣,而且立刻想到村上春樹。太年輕的時候讀『炸牡蠣理論』滿腹WTF這是認真的嗎,隨著時間過去我好像有點能感同身受了。
記得小時候最不喜歡的圍爐菜色就是長年菜,沒有決定權的小鬼至少都得意思意思吃一片,以示對習俗的尊重。但我想大人更討厭吃苦吧,隨著團聚的實質意義逐漸大過形式,這道不討喜的菜色就默默地從年夜飯消失了。
第一次聽說芥菜常出現在史某老家餐桌簡直驚呆,怎麼可能過年吃不夠平日還想繼續吃?
挑戰回家後一小時內開飯。
先決定主角,熟透的酪梨必須處理,於是圍繞著酪梨沙拉的備餐過程於焉展開。煮飯要時間,白米洗淨加一點藜麥丟進電子鍋,接著燒水汆燙沙拉配料,秋葵、鴻禧菇、玉米筍。洋蔥切碎當底。
下午帶參訪,遇到一梯眼裡有光的孩子,有來有往的熱烈讓人不覺時光飛逝。
以前總認為自己沒本事談教學,不夠格,縮得小小的。連續幾年面對無法推辭的任務,逐漸拉開的鴻溝,更顯意興闌珊。這次突然開悟,或許就是所處的位子,屬於這裡才會出現的光,而我只需分享。行程結束後,忽然想吃鮭魚炊飯。
自製overnight oats當作早餐好一陣子了,固定班底為桂格原片大燕麥片、奇亞籽、綜合堅果,搭配的水果則看採買狀況,通常少不了香蕉,發現對奇異果過敏後則改用柑橘類來補充維他命C(只好來面對最麻煩的柳丁)
自從戒奶就沒碰過優格,這幾個月因益生菌的考量再次接觸,驚喜發現優格竟然讓燕麥片的口感躍升好幾分!但是全聯架上品牌種類多到眼花撩亂,到底該怎麼挑?
上班日外食的其中一個理由,就是準備餐點耗時費力。
算算坐在店裡等餐的虛耗,其實沒有節約多少心神,而比起收拾外帶餐盒丟包垃圾,我更寧願清洗真正的鍋碗瓢盆。自備午餐一年多來的感想,「三十分鐘上菜」是沒有太多餘裕時剛剛好的時間長度,包含了基本的刀具砧板整理:若不談複雜的事前準備以及家電設備,符合以上各項條件得出的結論就是——
逛完市集發懶不想弄大菜,靈機一動不如吃粥吧!
啟動電子鍋之後,再開始不疾不徐地準備其他小菜。首先就拿出飯友珍菇罐頭,稍微一使力,拉環就斷了... 幸好用湯匙輔助還是成功倒出內容物啦。
11月的最後一週,在電腦突然壞去、待辦工作與日俱增中度過。
折騰數天,資訊組送回一台換上SSD的主機,歉然表示舊硬碟恐怕回天乏術。少了可以快速輸入的片語字串,理應反射操作的手指們持續怠速,明明是熟悉的鍵盤,敲打起來卻宛如初識。
現在不只上館子有各式料理選擇,就連外送平台也妥妥地分門別類,無法明確判別的呢,就是無國界料理。平常自己瞎搞端不上大雅之堂的,則是家常創意料理,特色是從食材乃至烹製過程均公開透明,實實在在地曉得每一分錢都花到哪裡去了。
總之,這樣子中不中、西不西的組合——打開冰箱看有什麼煮什麼的拼盤,應該是許多家庭的餐桌樣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