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對好友橫跨美洲的公路之旅紀實,威爾‧法洛,以及由安德魯蛻變重生的哈珀,好萊塢名演員與編劇的組合。
認識多年的朋友轉換性別,曾經的熟悉被陌生取代,生理上的差異帶來隔閡,進而影響心理感知,讓人不知所措。但是再怎麼困難,也不比跨性別者所要重新適應的,來自周圍的評價眼光。
第一次認識這個群體的艱辛,是閱讀《背離親緣》的時候,但畢竟是文字而已,直到樂檢現身才加深了實感。《Will & Harper》紀錄片帶給我的衝擊更甚,哈珀在這一趟旅程中經歷了溫暖的擁抱、真誠的支持,而無情的批判與謾罵也沒少過。外國人以為的民族大熔爐,實則是隨地域而異的概念。
知道出了首位跨性別部長唐鳳,眼見越來越多的性別友善廁所,或許會覺得台灣離平權社會不遠矣,但其實去年底才有旅日作家李琴峰因不堪長年網暴被迫出櫃,年初也有針對跨性別女性能否進入女廁的網路激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恐怕真如唐鳳所言,這不是靠爭論能解決的議題。
因為不了解而擔心,可能是受既有的刻板印象驅動所致,實際接觸後才會曉得有幾分純屬被想像放大的恐懼。但知易行難,若不具成長型思維,原有的思考框架已足以應付日常,何必費力再嘗試改變呢。
片中這對老友在出發前與哈珀的孩子碰面,看起來還是蘿蔔頭的兩位青少年,對父親的改變倒是很坦然。想起樂檢與太座經營的親子生活...
所以何必拘泥於一公一母的傳統定義?
如果從小就能見識到這個世界的多元,擁有包容理解之心,似乎比七老八十再試圖打破僵化的視野輕鬆,也才能趁早蒐集人生路上被忽略的美好。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