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本身有趣,加上文青風格的封面設計製造出來的衝突感更為吸睛,細看副標更不得了:
從巴黎左岸到冬山河畔的底層人生
作者王雅倫畢業於北一女、台大外文系,到法國唸的是巴黎政經學院,曾任影展策展人、駐歐特派,怎麼看都是該馳騁在國際場合的料,卻在六十歲選擇大轉彎,回到偏遠的羅東鄉間,接下父親岌岌可危的瓦斯分裝廠。
這是準備退休享清福的年紀了吧,就這麼毅然地歸零、從頭開始一段陌生的學習,包括台語、瓦斯相關知識、各種有理說不清的生存法則。沒有足夠膽識與勇氣還真做不到,真是令人佩服的奇女子。
以上這些是旁人很浮面的觀察,對王雅倫來說,這不只是一個接下父業的決定而已,還是一段自我探索之路。
「我忽然像捷克德語作家卡夫卡《變形記》的主人翁一樣:『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巨大的昆蟲。』 我的身體外型沒有改變,但是剎那間,我赫然意識到:我不再是原來的那個我,那個我認識了一輩子的自己,那個家人朋友與外人眼中的我。我沒有變成一隻蟲。我只是頓悟了自己是一個女工。」
這一段,忽然讓我對卡夫卡起了興趣!原來《變形記》開頭是這個意思啊。大學在圖書館書架上發現這本書,卻怎麼也翻不下去... 現在可以來讀讀了。
「很多時候,我們的人生是被分數決定的。而這些分數不過是我們在某一個年紀,某一個時期,因為碰到了一位好老師,因為生活在一個鼓勵唸書學習的環境,因為溫馴乖巧,因為聽話服從,讓我們吞嚥了一堆——很多時候除了為了考試——沒有別的意義的知識。然後考試成績決定了我們的人生選項,定位了我們被待價而沽的社會條碼。」
我沒有作者那麼顯赫的學經歷,但靠著不斷考試獲得的感覺類似。
走了一小段人生路,回首才驚覺,除了填答背誦之外,世界真的很大,早幾年前的我會哀怨,為何錯過這麼多好東西呢?現在會換個角度想了,把握機會經歷起來、以後就少點遺憾了呀。
「這個年紀,最過癮的輕鬆,就是不必裝出『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那種老娘什麼世面沒見過的倚老賣老,就是臉上明白寫著「我就是個瓦斯白痴」的,那份傻。問再笨的問題,都不會臉紅的理直氣壯。」
我也開始抓到那種輕鬆了,所謂不恥下問,那個恥感根本不必要存在。
希望等到六十歲我也還能擁有作者這般開放的心胸,保持活到老學到老的好奇,坦然迎向人生中的困頓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