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覺得人生很難,看到中文書名忍不住想:或許真有什麼可以一步登天的秘訣吧。抱持著這樣僥倖的心把書一點一滴讀完,果真 被書名誤導 還是there's no easy way out,不過作者有許多突破盲腸的觀點,幫助正在糾結的我們把心打開。
本書作為改變自我者的操作指南,一共分成25堂課,融合了心理學理論與非常實際的人生問題,名為課程但一點也不枯燥,更不會像教條般死板。
引人入勝的還有一點,就是作者Kelly McGonigal分享了不少自己如何轉變的經驗,讀來真誠親切,沒有那種把明燈舉高高、老娘生下來就知道該怎麼做的臭屁感。
如果只帶走一個觀念,我印象最深的是「成長心態」:
所謂「成長心態」,是指要發揮個人潛力別無他法,只有親身挑戰──眼前的難關正是自我成長的絕佳機會。即使失敗或目標沒有達成,都不是因為自己的無能造成的。此時必須回想過程並深刻反省,朝成長之路邁進。<成長心態與小鴨症候群>
接受了「成長心態」,許多難題都能迎刃而解。譬如Kelly McGonigal在書中提到的自我效能(self-efficiency),把多年來糾結著「如何擁有自信」的我解放出來。
「自我效能」意指眼前的試煉,可經由努力或周遭的協助,以自己擁有的所有能力來跨越的信念。<沒自信,代表你值得信賴!>
大部分自我效能強的人,都能在「謙虛」跟「自信」間取得良好平衡。這些人了解「真正的自信,只能從累積時間經驗學來的智慧與成長中獲取。」他們不太會盲目地對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反而深信自我改善(自我修養)過程的重要性。<沒自信,代表你值得信賴!>
沒有把握、擔心準備不充分而裹足不前,背後的原因常是因為擔心失敗,無法承受隨之而來的沮喪、批判,導致最嚴重的自我價值感低落。只要打破這個循環鎖鏈,充滿挑戰的人生,好像也沒有可怕的。
請先回想為何這件事對自己來說很重要。在自己非常在意的情況下失敗或被批評,就容易掉進失敗反應的漩渦中。如果一開始就不太在意的話,應該不會引起這麼大的反應才是。再者,因為在意,所以實際上以長遠角度來看才更容易成功並成長──只要找到繼續前進的方法就好。<擺脫「失敗反應」的惡性循環>
欲擺脫失敗反應,最重要的就是重拾對事情的在意感。回想這件事對自己來說為何重要的理由,並非企圖「隱藏、忽視」。即便回想的過程再怎麼痛苦,也要努力回想。<擺脫「失敗反應」的惡性循環>
最近在《巴黎上車,台北到站》看到的一句話超讚:「即使是跌倒了,爬起來時也不要忘記順手抓一把沙。」
類似的話,周品均也講過。她創辦了東京著衣與Wstyle,現在成為唯品風尚集團的執行長,時不時會在個人Instagram分享觀點,滿有意思也值得追蹤的一號人物。
Kelly McGonigal在書中關於嫉妒的闡述也很值得思考:
把嫉妒情緒視為「引發行為的契機」來善用,不要把它當成「批評自己的材料」。將自己嫉妒的那個人當成「誘發你找回自我可能性的契機」,就算那個人已經成功,也不代表你已無法獲得自己渴求的一切。相反地,這種「強烈情緒」即為「你也許能做到相同,或是類似的事」的最佳證明。<你就儘管見不得人家好!>
仔細想想,的確有很多關卡是自找的,轉個念,就過去了。
當我們不以成敗論人生,而是看累積了多少經驗值,那麼擁有什麼樣的特質態可以讓自己走得更遠、體驗更多,就是最值得追求的。
閱讀這本書不只教我們如何調整心態,還有舉出情境題給予實際建議。
譬如:心累的時候
努力讓自己「言行一致」,不但能提升自己的企圖心及心理韌性,還能強化職場人際關係。我們應該都有過因為累了、精神渙散或這麼做比較方便等理由,採取與自己價值觀不同的行動。當貫徹理想變得困難時,不該選擇放棄理想,而是藉此機會重新鞏固自己的價值觀。<言行一致,有助加強心理素質?>
譬如:時間管理的秘訣
所謂提升生產力的最佳方法,其實並非有計畫性地安排各種待辦事項,也不是做好時間管理。為了做到所有事,需要的是允許自己以自己的方法與步調來著手任何事,不需要將「正確方法」奉為圭臬。<為何拖延、忙碌反而生產力高?>
即使繁忙程度被迫超過可負荷範圍,人還是會因為繁忙而感到幸福。許多人都相信悠閒才會讓人幸福,偏偏事實卻完全相反。就是因為忙,才能藉由發展自己的可能性,使自己變得更為積極正向且擁有熱情。<為何拖延、忙碌反而生產力高?>
看到這裡我立刻想到閒不下來的MillyQ,兩邊提倡的心法如出一轍。雖然有時候很受不了MillyQ習慣把一句話拉超級長,用了n個逗號、n個頓號,好不容易才捨得畫下句點,但我打從心底佩服她的堅持與行動力。
當待辦事項多如牛毛、事件發展不順利、成果不如預期,隨之而來的情緒反應與心理壓力,很可能會讓人無所適從。我也逐漸體認到無壓生活並不存在,即使逃到無人荒島上,也必須要為生存奮鬥。所以逃避壓力還不如迎上前去,拆解它。
根據你對壓力的看法,不論是健康還是發現人生意義等,許多事情都會隨著改變。所以比起試圖減輕、逃避壓力,改變對壓力的看法、接受壓力本身的存在才是處理壓力的最佳方法。<如何將壓力化為助力?>
最重要的是在發生事件時,不應思考「為什麼這種事會發生在我身上」,而是思考發生這件事是為了什麼。不是思考「為什麼」而是「為了什麼」,這便是「成長心態」。<如何將壓力化為助力?>
當你快被壓力擊倒的時候,請試著回想「透過有壓力的狀態能夠持續成長」這個潛在優點。<壓力真的有害?>
科學實驗證明,能夠緩和不安或憂鬱、情緒低落,並產生回復能力最有效果的,是運動、散步、與朋友或家人及寵物度過的時間,以及花費在按摩、冥想、瑜珈、祈禱、參加祭祀、志工活動或幫助他人、從事自我事號上的時間。這些方法與喝酒或看電視等「典型紓壓法」為什麼那麼不同呢?原因在於前述方法與「自我療癒」或「朝向比自己更偉大的存在」相關,這些方法會帶來人生意義或自我超越的情感。「人生意義」、「自我超越」、「自我療癒」對幸福或自我回復來說,是重要的力量來源。<壓力真的有害?>
我有好長一陣子覺得生活很無趣,做什麼事都懶懶的,很謝謝作者提出以下這幾點,讓我找到著力的方向:
提不起勁,是因為找不到具體的改善方法。當抱怨「提不起勁工作」時,大多數情況只是你找不到具體方法,來滿足自己所擁有的熱情與幹勁而已。<如何提升幹勁?>
每個人身上都擁有三種「基本正向動力」:關聯性、自主性、熟練。當以上動力被滿足時,人們更加能體會到幸福感,變得更為健康,人生也會感到富足。而當我們能藉由工作來滿足這些欲求時,我們就能稱作「充滿幹勁」。<如何提升幹勁?>
人類也會被強烈的、完全相反的動力所驅動,那就是「想避開不愉悅的事」「想要立刻滿足」這種反面慾望。這些基於生存本能所產生的動力,讓我們比起滿足「遠大的意義或幸福」之需求,更容易把焦點放在「瞬間的苦痛與喜樂」上。<如何提升幹勁?>
如果認為目前在工作上沒有辦法得到滿足,只要透過改變對工作的想法或處理方法,就能有效解決。<如何提升幹勁?>
若你也有相同困擾,建議可以直接讀書,會有更多沒有摘錄到的細節。
另外也很受用的,是關於如何擺脫數位產品制約的討論:
如果不去做這些事情的話,可能會感到不安與急迫。這些感覺不像是「正向樂觀的需求」,更像恐慌或走投無路的感覺。然後,當這些行為已經從單純地「偶爾做一下轉換心情」,轉變成中毒或上癮的話,就再也無法從中得到滿足感。<科技成癮的你,是否還有得醫?>
如果專注在同一個工作上的時間過長,會降低處理事務的能力。會興起想要休息的念頭是非常正確且自然的事,只要好好休息,恢復注意力的話,就能更有精神地重回工作崗位上。<科技成癮的你,是否還有得醫?>
可惜的是,大部分的人做的都不是恢復注意力的行為,而是奪走、轉移或消耗我們注意力的「浪費時間的行為」。在必須體驗大自然、運動或積極樂觀情緒的時候,我們卻選擇去接觸上網、看社群網站等科技或娛樂等「分泌多巴胺」的事。雖然想著「玩遊戲、看社群網站內容來轉換心情」,最後卻遲遲無法提起幹勁,大多在無法發揮能力的情況下無疾而終。這個狀況跟想增加體力卻吃了對身體不好的零食,想放鬆卻吃了酒等「多數人擁有的習慣」非常相似;大部分的結果都是讓自己狀態變得比之前更差。<科技成癮的你,是否還有得醫?>
我們越不去從事一些有著深層意義,或是能帶給我們喜悅與滿足感的行為時,越難抗拒「浪費時間的上網或社群網站等行為」的魅力。<科技成癮的你,是否還有得醫?>
2020年即將接近尾聲,對於不擅長訂定新年目標的人如我本人,以及訂了目標卻老是虎頭蛇尾的人,作者有以下幾點建議:
設定理想的「新年目標」,必須留意以下四個重點:①思考新的一年「你想如何成長」 ②「做什麼」之前,先想好「為什麼」 ③設定具體的行動目標 ④大方接受援助 <做得到的新年目標設定>
還有更重要的,觀照自己 ♥
為了達成完美的工作,就算只有一個也好,請每天思考「對自己來說最棒的事」是什麼。對我來說這件事是運動,不管我多忙碌,每天總會擠出時間來運動。再忙再累也不會有「今天就不運動了」這種想法,反而是想著「無論如何都要確保可以運動的時間」。<如何將壓力化為助力?>
希望大家都能朝向更好的自己前進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