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盡柑來》劇中的經典台詞:「父母惦記的,是他們無法滿足孩子們的需要,但子女只想著他們得不到的東西。」
年少時常覺得不滿,怨嘆從原生家庭獲得的具體或無形的一切,怎麼都不如己意。標準總是源於比較,不滿的背後是害怕,無法向上跨越、空轉甚至落後。最大的遺憾莫過於,沒有發展成健全的心理韌性,多掙扎二十年。
於是我從翻開這本書時,羨慕作者的女兒有位心理醫師母親,到掩卷前最後一句話,『妳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道光』,哭得不可遏抑,為了過去糾結的自己心痛、也在淚流中感到寬慰進而舒坦。
書裡有幾段話令我印象極為深刻:
「人生中最要的是什麼?如果非要選擇的話,我認為是『與自己和平共處』。妳必須先喜歡自己,才會重視發自內心的感覺與想法,有自信地行動,而且這麼做的話,不僅實現願望的機率增加,責怪別人與世界的次數也會減少,整體生活會變得更為平靜。」
「做子女的不一定非要原諒父母,但無論是何種情況,都不能放棄去理解父母的人生。所謂理解,就是要去找出父母為何不得不那樣生活的解答。我們必須收起對父母的幻想與指責,努力了解父母真實的生活樣貌。這麼一來,才有辦法把自己與父母分開來看,接受自己從父母身上承襲的東西。」
「相同的一件事,對機械式完成每天工作的人來說,不過是潛意識的重複動作,不會更好也不會更壞,但對總是思考如何做得更好的人來說,每一次都是新嘗試。認真過一天,隔天便會有想做的事。認真過一年,隔年便會有想實現的目標。活在每個新的一天,指的就是這種漸進式的變化。」
「歲月送給我們的禮物是—如何看待、感受和接受世界的新視野。我們經由各種經驗培養出接受世界原貌、接納完整自我的能力,明白該糾正的是對世界與人生的錯誤信念,而非人生軌跡。」
如果先天資源與後天運氣都是連續的光譜分布,不斷尋思為何沒有拿到最佳排列組合的我,徒然耗費了許多時間。某一天才驚覺,我擁有的吸收理解資訊的能力,讓我能當自己的再生父母。
靠閱讀,重養我自己。
每一個人都可以。